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,我們啟程了美麗鄉村行的第七站——回山村!交通便利的回山村依坡而建、擇吉而居,四面山丘圍繞,遍布于村莊中心的古建筑,沉淀著歷史的棱角。
回山村位于新昌縣西南,村莊主體坐落于回山鎮集鎮內,全村七百余戶,二千多人口,文化底蘊厚重,歷史遺跡眾多。村落布局似棋盤格局,向北向南橫向排列。
駛入回山村落,一眼便望到了大氣精致的農民公園,大門上雕寫著“彩煙山水冠剡地,秀毓景美起浙東”,沿途綠樹成蔭,花團錦簇。
文化中心前佇立著木長廊,長廊上記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六大轉折點,從“紅船起航”到“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”,這些紅色印記與回山息息相關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回山人民的生活。
據說,為迎接大軍南下,解放全浙東,1949年1月,浙東各地革命武裝近1千人會師于回山村,在此成立了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游擊縱隊,建立了浙東三個中心,即公開指揮中心、軍事指揮中心、中心游擊根據地。
會師部隊先后攻占天臺,解放三門等地,使浙東革命斗爭進入全新階段,由此回山村被譽為“浙東西柏坡”。
灰黑色的石碑上記載著回山村的革命之路,短短幾行,寥寥幾字,撲面而來地卻是道不盡磨難,說不完的艱辛,傳承至今的紅色精神。
在村會計楊幼超的帶領下,繞過矮矮的老屋檐,踏上大石板壘砌成的平路,回首的不經意間,便瞥到了書寫在白色墻面上的《彩煙山賦》,與寧靜清幽的水墨山水畫相稱地如此恰到好處,山川起伏、大雁齊飛、一人一舟,一切景語皆情語。
扶欄而下,路旁蒼郁的樹木,層林盡染出別樣的春意,繞過崎嶇的山巖,我們來到了古建筑群。
楊幼超說:“這里是舊時隋皇室后裔楊氏棲居之地,當時一戶楊姓家族居住,石匾上面的“清白家風”四字就是那時流傳到現在,后來此處便為浙東革命武裝力量主力部隊提供了會師之便。”
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,踏入敬勝堂(回山會師紀念館)的前庭,庭前的綠植攀伏于青磚上,楊幼超指著額枋磚雕說,“這浮雕講述著醉打金枝的郭子儀七子八婿祝壽的戲文圖,巧地是這戶楊姓家族也有六個兒子,因緣巧合下便將這戲文圖雕刻于石磚上。”
傳統的白墻青瓦之下,蘊藏著門庭石雕巧奪天工,高大屋檐雕梁畫棟,鏤空窗欞精巧絕美,呈現出一種莊嚴恢弘的氣象。
前廳穿堂面闊三間,座樓面闊前廳一致,明間為廳堂,二樓香火堂,明間五架抬梁外帶單步七檁用四柱,然底層多設一柱。
重檐廊步卷蓬頂,飛椽出檐牛腿承托撩檐枋。
敬勝堂格局完整,牛腿雕飾古代仕女人物,有如意寶瓶、琴、劍等八寶,圖案精美,栩栩如生。棟梁上的木雕于細微之處見真章,鳥啼芙蓉更是活靈活現,清晰可見枝葉脈絡。
堂內還新設了“攸寧茶鋪”、“剪時光”、“懷舊書屋”等地。如今村莊現存自清中期至民國的古建筑除了敬勝堂,還有敬恕堂、敏慎堂、思德堂、高臺門等建筑,每一處都各具特色,堂外的解放路,字跡已模糊不清,墻角長滿了春意盎然的綠苔。
在高臺門里居住著一位百歲老人,期頤之年的她依然精神抖擻地與我們交流,我們在中廳的樹木下停刻了這一瞬間的剪影,拍攝的回憶已寄托給老人手中。
紅色回山,傳統印象。坐于茶鋪,捧一杯茶憶苦思甜,暢人生不如意之事;剪紙之中,展傳統之工藝,藏歲月之縮影;品讀書屋,攬紅色之經典,尋古俠之風范。
圖/某某楊某某 文/秋云澀 |